|
gps時鐘系統在國家天文臺投入使用 二維碼
39
發表時間:2022-12-20 08:03作者:同步天下來源:原創 我司生產的gps時鐘系統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投入使用,該北斗gps時鐘系統的外參考輸入信號包括一路衛星信號,兩路IRIG-B(DC)信號(電信號或者光纖),PTP/NTP網絡輸入等;具有六種衛星選擇,分別為GPS北斗混合授時,GPS&GLONASS混合授時,北斗GLONASS混合授時,單GPS授時,單北斗授時,單GLONASS授時,滿足客戶對衛星信號的各種授時需求; 該時鐘同步設備工作模式包括自動模式,手動模式,守時模式等三種模式,其中自動模式表示優先選擇衛星信號,然后選擇IRIG-B信號,最后選擇PTP/NTP網絡授時信號;手動模式表示由用戶手動選擇外部參考;守時模式表示不接收外部參考,使用設備內部振蕩器進行守時; 該時鐘同步設備的系統設置功能:用戶通過按鍵對波特率、時區,延遲等進行設置;輸出IRIG-B交直流信號,輸出RS232C串口,1PPS,1PPM,1PPH等;PTP/NTP網絡授時功能;干接點報警功能:具有5個報警功能,分別為故障報警,失步報警,衛星報警,IRIG-B(1)報警,IRIG-B(2)報警,PTP/NTP報警,電源1報警,電源2報警;自動保存各種配置狀態,完全滿足各種客戶需求。 關鍵詞:gps時鐘系統,時鐘同步設備,時間同步系統設備,gps衛星時鐘裝置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簡稱“國家天文臺”)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1958年成立)、云南天文臺(1972年成立,其前身是原“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8年遷至昆明建設的“鳳凰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2001年成立,其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科研部分和高技術鏡面實驗室)、烏魯木齊天文站(1987年更為此名,其前身是1957年成立的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1957年成立)等兩臺一所兩站整合而成。 國家天文臺本部設在北京,直屬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天文臺(2011年1月更為現名)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的主要學科方向、大型觀測設備運行和觀測基地建設等受國家天文臺宏觀協調和指導。 國家天文臺發展目標是:建設成為集天文學基礎前沿研究、天文技術方法創新應用、地基與空間重大天文觀測裝置建造運行、國家月球與深空探測科學應用和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等“四位一體”的、世界**水平的綜合性國家天文研究機構,引領中國天文事業實現新的跨越,為加快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貢獻,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做出中國貢獻。 國家天文臺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法國、荷蘭、德國、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墨西哥、丹麥、日本、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35個國家或地區建立了合作關系,承辦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8屆大會,聯合創建了東亞核心天文臺協會(EACOA)和東亞天文臺(EAO),布局并主導中阿40米射電望遠鏡(CART),參與平方公里射電陣(SKA)、30米望遠鏡(TMT)、加那利大望遠鏡(GTC)等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國際天文聯合研究中心、國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依托國家天文臺建設的南美天文研究中心成為中國科學院第一個海外中心。 SYN4505A型時鐘同步系統內裝高精度恒溫晶振(可選鎖相模塊或者銣原子鐘),接收GPS(全球定位系統)、北斗二代衛星信號和遠地傳送來的IRIG-B碼信號獲得時間信息,可根據客戶對同步時鐘系統的不同需求,選擇相應的功能的板卡,同步產生IRIG-B碼信號、秒脈沖、分脈沖、時脈沖、串口時間信息信號、網絡授時接口(PTP,NTP/SNTP等)及各種報警信息,系統對各種配置信息進行自動保存,是建立時間尺度、實現標準時鐘系統的實用時間同步裝置。 本文章版權歸西安同步天下所有,尊重原創,嚴禁洗稿,未經授權,不得轉載,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